笔趣阁 > 应春浅的一亩三分地 > 第21章 谈判

第21章 谈判

笔趣阁 www.biqugex.org,最快更新应春浅的一亩三分地 !

    应沐瑞跟云谙音站在院落里的枣树下说话,应国公的信来了,但只有四个字,“好自为之”。应沐瑞问云谙音,“姑奶奶也有信来了,怎么说?有没有催你认亲?”

    云谙音摸着下巴,“倒是没催,说是等你这边事完了,再慢慢地说。这几天,我也走访了老六房,我奶奶现在还有一位兄弟,一位妹妹活着,长房一家是我奶奶的侄子,就住塘对岸,家境不错。妹妹如今住在兴山县城,夫家曾在县衙当过师爷,管过官学,儿子中了秀才,如今仍在进学,他也是应家女婿,便是那丫头的小姑夫。”

    “既已经知道情况,你打算何时认亲?”

    “再说吧,我奶奶念了老家一辈子,我来了替她老人家好好把老家看看,回去跟她描述下,许是就解了她的心结。我们跟你不一样,毕竟是外姓人,怎么认也是走亲戚,你这边的事还是想周到一些。宗亲家族一旦认了,那便是进一个祠堂,上一个族谱的,将来有事便不再是一家一姓,那可是连着整个宗族的,荣盛兴衰都连在一体,谁也别离了谁。”

    “我明白。”

    两人都未多说,但其中意思都已明白,立国三十狱年,经历了太、祖朝和太宗朝的休养生息,如今圣上少年登基,国力昌盛,四境平安,正是励精图治,肃立皇权的好时机。前朝以武立国的国策慢慢在改变,文人开始登上盛世舞台,他们这些开国功臣之后,文臣武治,都需要一个调和的过程。好在现在四境尚不平安,安南尚有前朝余孽活动、西域诸国也不安分、漠北草原也蠢蠢欲动,这些还都需要武将震慑,但随着四处平定,战乱渐平,这些武将世家便得好好想想未来了。

    未雨绸缪,向来是应家和云家的立身之道。开国二十四功臣,经过两朝的风雨,现如今,尚剩下八家,这八家也不是相互依存,自是各有手段,各有繁盛、兴衰。而云应两家同气连枝,相互扶持,若连这点远见都没有,怕是熬不过□□和太宗两朝的洗牌。

    应家原是独门独户,自成一脉,行事上便有些无所顾忌,同时也因无亲族扶持根基稍浅,而云家在前朝就是赫赫有名的武将世家,早早跟随太、祖从龙起义,根深茂盛,同时牵绊也多。

    如今应家有了祖籍,那便是有了根基的基础,自古同乡、同宗都能自成一党,周朝也不能例外。福祸相依,有根也有牵绊,便是如此。

    待春衣给赵元启冲洗了烫伤的手指头回来,第一锅明前茶出锅了,春浅用竹盘子盛出笔直翠绿带着毛绒尖的毛尖茶,给三位公子看,“第一锅杀青时没揉好,又手揉了一遍,有点老了,甩得不够直,好在采摘的芽好,白毫也厚,泡出来味道应该不差。我去烧水,这就泡茶来喝。”

    这三位都是讲究清贵的公子哥儿,亲眼看着出炉的明前茶,这个韵味却是十足十的符合公子哥儿的风雅,于是都耐心地等着烧水泡茶。

    春浅烧了开会,拿出家里最好的一套套磁茶具,洗净了端到院子中的石桌上,赵元启顿足,“可惜了好茶,没有一套像样的茶具,要是用意山大师亲手制的茶具,执壶琼树下,挽一袖清风,悠然自在,那才叫惬意。”

    “意山大师的收山之作——”云谙音笑意盈盈地看着赵元启。

    赵元启脸色由晴转阴,“我可没答应你要送你的。”

    云谙音端着茶杯,怡然自得,赵元启不忿,差点把茶杯给摔了。

    春浅也倒了一杯,茶色清透,根根毛尖笔直,入口微涩,回味甘甜,味道却偏淡,“第一批茶,还带了冬天的茶青,所有有点涩,揉的不够,耐泡度好像不好。”

    赵元启连连点头,“后面两锅做好一点,我还要带回京城孝敬我娘呢!”

    春浅——

    赵元启:“你什么表情,难道不愿意吗?就这么点子茶叶,别这么小气!”

    “赵公子你说笑了,别说这点茶叶,就是你想把我们应家湾翻过个儿,也不是一句话的事?”春浅在笑,但眼底毫无笑意。

    云谙音看了她一眼,赵元启没心没肺,高兴地说:“你就好,回头多摘点,我们几家都是家大人多,要的量可不少。至于翻你们家,那就算了,我还是对你家后面竹林的春笋比较感兴趣,你那手撕笋做得可真不错,这茶制完了,可不可去剥些竹笋回来?”

    春浅——

    连应沐瑞都勾了勾唇角。云谙音踢他,“你不是说人家姑娘做菜难吃,这会儿记着让人家弄吃的了?”

    “我什么好说春浅妹妹做的菜不好吃了?云谙音你别冤枉我。”

    春浅道:“想剥竹笋还不容易,我□□裁带你去。”说着就喊春裁,吩咐他带赵元启去屋后竹林剥竹笋,还特意吩咐:“捡密集的地方剥,不要太老的,别扎了手。”

    然后春浅便放了茶盏,去茶房帮忙去了,赵元启与春裁大眼瞪小眼,他讪讪道:“小爷我什么时候干过这种粗活,我是让她去剥——”

    应沐瑞喝完茶,去后院找文氏说话了,云谙音翘着二郎腿,拿着把破扇子呼呼地扇风,赵元启找不到知音,招呼云谙音,“唉,你闲着也没事,跟我一起去剥竹笋呗!”

    云谙音执盏浅酌,“我喝茶呢!”

    制茶房里,春绣热得满头大汗,翻烘茶叶时,从窗户看见春裁带着赵元启和云谙音往后巷走了,“他们去做什么?”

    “应该去竹林剥竹笋吧!”

    春绣:“你叫他们自己去剥竹笋?”

    “啊,为什么不能,他们手长脚长,整日闲得溜达,还不如去干点活。”

    春生道:“春浅,那几位别看随和,到底身份与我们不同,你别真把他们当成跟我们一路人了。”

    “春生哥,你就太拘谨了。”春浅知道他的好意,“这几天忙过了,奶奶说了叫你尽快会顾庄读书,你和表哥不是要去县学考试吗?小姑父的荐书说是都写好了,等你们进城去姑父家里拿就是了。”春浅故意忽略掉与春生私下那几句意犹未尽的言语,对于未来不是他们几个小孩子能定的,也不是他们现在可想的。

    春生慢悠悠回道:“不急,家里这几天事多,我等过完清明再去读书。”

    春绣道:“春生哥,你可要努力,湾里都指望你能考上秀才将来当大官呢!”

    “呵呵。”春生望了一眼正屋方向,“读书的时间还长呢,考秀才的也不是没有可能。我们应家湾,怕是以后不只看我一个人中举做大官的了。”

    “可是,我们湾里现在就你读书最多,也最聪明啊!其他人没几个能认识几个字的,连个正经私塾都没有上过,还谈什么中举呀!”

    春绣这话放在几天前,春浅还是认可的,应家湾务农为主,各家都不富裕,靠着开朝分田地时每家那几十亩田地过活,家境好的,也没有能负担一个全职书生的能力,各家的孩子闲时随着长房的三爷爷认几个字,会算几笔账就不错了,像春生这样有机会进顾庄给顾佳晟陪读,读成能进县学的,这些年也就春生一个。

    但如今,形势不一样了,因为应家湾出了一位官老爷,往后的应家湾肯定是鸡犬升天,沾亲带故或者聪明的孩子那肯定是要送出去,读书或者参军,绝对前途光明。巷口七房的老三认了祖宗,就不会不管应家湾的老少。

    “春浅,你在想什么?”春生突然问春浅。

    春浅从沉思中回神,“哦,我想着,三爷爷为什么不回村祭祖呢?”

    春生一笑,没揭穿春浅的托词。

    春绣也问:“是啊,为什么不回来呢,不都说好了认祖归宗的,听说族长还要举行什么背着条子请罪的事。”

    “负荆请罪。”春生补充。

    “总之就是那么个意思,要是三爷爷不回来,族长大伯可是沐瑞哥的长辈,怎么能做请罪的事呢?”

    “沐瑞代表着三爷爷,也是一样的。”

    “怎么能代表了呢,春生哥是我们老七房的长房长孙,可是也不能代表爷爷行事呀!”

    春生敷衍道:“这事爷爷和族长都没说什么,总有其道理,我们别管大人的事。我们现在赶紧把茶炒完,我娘还催我回去干活呢!”

    应沐瑞喝完茶,被应传明叫到族长应永成家里,那里坐着应家湾九房门人的代表人物。应沐瑞给长辈请安,用的晚辈之礼,几位长辈不管是腿脚不便还是身手敏捷的都躲了开去,不肯受应沐瑞的礼。

    应沐瑞的嘴角勾起一丝微笑,细看眼底有一丝冷意滑过。祠堂议事中,各房皆是答应了应传亮一支认祖归宗,而对于应传明提的应家湾各房人等跪祠道歉这事态度暧昧。

    永成寒暄一番,又是倒茶,又是问京中风光,挤得有些满当的大厅只闻他故作兴奋的声音。

    应沐瑞端起茶闻了闻茶香,“今年新春的明前茶,方才在二爷爷家里也喝过了。”他将茶碗放下,脸色一片木然,静等各位族老出招。

    应传明磕了烟袋,眼睛望着门外,慢吞吞道:“永成,春种要开始了,各家都忙的很,清明也没几天了,该做的事大家心里也都清楚,今日也不必绕圈子,把话摊开说了吧!我的条件不能变,我要各房长房在祠堂里当着各家各户的面,把四十年前的事说个明白,这件事的始末也要计入族志中。沐瑞这孩子年纪虽小,却是我家老三的长孙,为人还算沉稳,老三把认祖这件大事全交给了他,他就能代表老三说话,大家有什么想法就直接说,能答应的我们就答应,不能答应的也别为难。”最后一句话是对着应沐瑞说的。

    应沐瑞迎着应传明担忧的目光,轻轻点头,“各位长辈今日不敢受小子的礼,想来是有所顾忌,我家在京城经营三十余年,虽无大势力,但还算是有家小本经营的生意,对于宗族还可以有些裨益。将来族中子弟入京,或外出经商,或有所犯难之事,我们能帮的都会帮助。毕竟成了一家人,一笔写不出两个应字。”

    四房的传根大爷道:“沐瑞啊,既然你二爷爷说了你能代表你爷爷说话,我就信了,毕竟传明向来有一说一。那我就直接说吧,你也不要跟我们讲这些虚的,我们年级都大了,也不知道还能活几年,对于这样虚无的承诺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实现。我吧,有三个儿子,孙子也有四个,如今都跟野小子一样,小的疯着玩不定事,大了的跟我一样一辈子陷在泥土里,扒拉点温饱吃的就算是好的了。还有不成器的像我小儿子连媳妇都没娶上,说到底就是穷。所以,我就想问问,你们既然在京里,能不能给我们介绍点活计,叫族人不要一直穷下去?”

    永成见有人开口了,他是族长,也不能不开口,接着道:“穷是一个问题,我想着还有个更重要的事,我们族在附近也算是大族,但是没有祭祀的祖田,没有让孩子读书的族学。这置办祖田,我们宗族的祭祀才能长久下去。有了族学,孩子才能读书上进、考学,将来做官,光宗耀祖。”

    大家纷纷附和。应沐瑞也点头,等大家话都说完了,站起来道:“各位长辈的意思小子都听明白了,我们一支要入宗,就得拿出入宗的诚意,成为一家人的诚意,我们家在京城有点产业,就得把产业拿回宗族让大家共享。无非是两件事,一是钱,二是权。钱从田地来,权从读书起。那不用商量了,我这就答应大家,我们家入宗后,我家给宗族祠堂先捐百亩良田,以供祭祀所用,二是盖族学,每家孩子都可以送到族学,族学费用一半由祭祀田出,一半由我家出。”

    众人皆站起来,没想到应沐瑞会这般大方,他家在京城真是小产之家?应沐瑞看着大家发亮的眼睛,露出一丝笑容,应传明松了口气。

    宗族延续的根本之计解决了,他们这代人就算是背负骂名又如何?